過去的十幾年,中國農業、農村發展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,糧食產量實現12連增,農民收入也在快速增長。但同時糧食的進口量和庫存近幾年也都在持續增長,表明我國面臨著新情況、新問題。
新形勢下,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,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一是農業效益不高,二是農業競爭力不強。
2015年,我國進口糧食2500億斤,其中大豆進口1630多億斤,小麥、大米和進口8玉米00多億斤。大豆的生產效益低,產量少,供求缺口大,不得不依靠進口,而小麥、大米和玉米產量并不缺,甚至過剩,但由于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,所以無人購買,甚至出現了“國產糧食進倉庫,進口糧食上市場”的局面。因此,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。
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把握兩個重點:一是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;二是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。圍繞效益和競爭力的目標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,就需要做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體制創新,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。
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
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