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蔓延,看著不斷上竄的數字,讓人揪心不已。疫情引發的擔憂,其實遠不止確診人數的增加。各國民眾和政府恐慌性囤積食品,一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可能一觸即發。那么,我國糧食安全會不會受到沖擊?
絕非危言聳聽,疫情若得不到控制,全球糧食危機是大概率事件。疫情當前,不少國家意識到,糧食才是最稀缺的資源。
為了保障糧食供應充足,各國也是拼了——不少國家啟動國家庫存計劃,增加糧食儲備;一些糧食出口國,開始限制糧食出口;部分糧食進口國,將擴大進口規模……
令人擔憂的的是,這些操作,會不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?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,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,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。
一旦主要糧食出口國紛紛跟進,限制出口,將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緊張,加劇糧食價格上漲,給糧食依存度較高的國家帶來較大的緊張和壓力。
程國強認為,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沖擊,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,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,形成各國搶購、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,導致國際糧價飆升。
因此,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,或許將釀成嚴重的世界糧食危機,也將直接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。
我們怎么辦,我國有能力應對糧食危機嗎?
首先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: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,糧食連年豐收,庫存充足,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。
看到這,網友們總算松了一口氣。其實,我國糧食保障的底氣主要源自以下三個方面:
第一,糧食自給率高。
我國口糧生產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,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,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。
目前,我國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,谷物自給率超過95%。這是因為,我國歷來有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傳統,糧食生產能力強,依賴進口程度較低。
第二,糧食儲備充足。
自2012年以來,中國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6億噸以上,2019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,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(13277億斤),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(119億斤),增長0.9%。
截至2019年,我國糧食生產實現“16連豐”,余糧相當充足。這是近年來我國通過政策支持、科技驅動、深化改革,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結果!
第三,對外依存度低。
我國糧食整體對外依存度不高,其中主糧對外依存度很低。大米、小麥、玉米三大主糧自給程度很高。
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,主要以大豆、粗糧等為主,大米、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、400萬噸,占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%至2%,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。
大豆是我國進口的主要農產品,對外依存度高。為了保障大豆供應安全,近年來我國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,而且,大豆并非一些糧食出口國家此次限制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,對我國大豆進口影響不大。
專家認為,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異常波動,對我國難以形成直接的沖擊。相反,如果國際糧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國內糧價上升預期,有利于促進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,對穩定今年糧食生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。
還有秘密武器,保供還有三大“定海神針”
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,還有一些“絕招”,在關鍵時刻能起到“定海神針”的作用。
首先,我國擁有完備糧食儲備調控體系。近20年來,我國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和協調機制,從目前來看,我國糧油庫存處于歷史高位,無論中央儲備糧還是地方儲備糧,都非常充裕。
其次,我國還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、自然災害等,建立起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。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儲備,可以滿足當地10天至15天供應,調控物質基礎雄厚。
再次,今年春耕形勢良好,夏糧豐收有保障。目前我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,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。各地正在全力組織春耕生產,保障夏糧豐收。
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和應急體系建設,我國不僅經受住了汶川地震、冰雪災害等多發重發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,成功應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,而且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的關鍵時期,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別是重點疫區的糧食有效供給,為穩定市場、安定人心發揮了‘壓艙石’作用。
國際糧價波動,關注全球糧食貿易動向
現在來看,糧食安全不必擔心,但是,全球各國掀起的禁止或限制出口糧食的“屯糧潮”,或給國際糧食價格帶來波動。
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,過去幾個交易日,大豆、燕麥和小麥等期貨商品價格已經一路走高;作為全球基準的芝加哥小麥本月期貨價格上升超過8%;美國牛肉批發價格本周飆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等等。對此,已有相關機構發出警告,各國應采取合作方式確保全球糧食供應,不然將會陷入糧食價格飆漲的惡性循環之中。
不過,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博士普蓂喆在接受《中國科學報》采訪時表示,目前,國外糧食出口禁令對我國糧食供應和價格影響不大。
從過去2008年糧食危機、2010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經驗上來看,我國國內糧食供應和價格沒有受到太大影響,三大主糧價格總體走勢非常平穩,僅受疫情影響略有浮動。從當前的情況來看,我國糧食生產基礎扎實,庫存充裕,主糧對外依存度低,完全有能力應對國際糧食市場的風險。
面對現階段疫情走勢,談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問題,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樊勝根給出了建議:
首先,國際糧食貿易應該保持暢通,禁止或限制出口、增加關稅、瘋狂買入都是沒有必要的。
其次,要保障發展中國家弱勢群體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營養。再次,很多國家都進入春耕,要保障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。
最后,呼吁國際社會和機構密切關注全球糧食貿易動向,避免恐慌加劇。
普蓂喆則建議,要針對全年糧食安全保障面臨的風險,采取針對性措施。今年農業氣象整體偏差,傳統病蟲害與輸入性蟲害疊加,國際經貿形勢日趨復雜,確保糧食生產穩定、供應穩定的壓力不可小覷。
要穩定支持政策,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,更加注重審慎調整稻谷、小麥托市收購,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,落實生產者補貼;密切跟蹤病害蟲害監測,推進科學減災防災保產量;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,發揮科技支撐作用。
關注國際貿易走勢,防范風險向內傳導。隨著蝗蟲入侵、草地貪夜蛾遷飛、新冠肺炎多國暴發,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環境變得更加復雜,利用國際市場調劑國內糧食市場的成本變高、風險變大。
需要密切關注國際糧食市場走勢,及時發現影響國內糧食市場的風險苗頭,及時采取應對措施。
來源:中華糧網